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建强教授讲座:微电影的创作与发展

作者:史量才新闻传播学院日期:2018-11-08浏览:

11月6日上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微电影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建强教授在我校做了一场名为《微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主题讲座。李教授先后出版过《中国电影批评》、《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等14本著作,发表理论研究文章18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10余项,具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讲座围绕微电影的一般界说、美学要义和发展态势三个问题展开,李教授高屋建瓴、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对在坐的老师和同学颇有启发。

讲座中,李教授对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平台四个关键词作出了具体解释,提出微电影“短小、精炼、灵活”的基本特征。李教授认为微电影的外部特征在于“微”,而内在生命仍是“电影”和“艺术”,由此提出微电影应有自己的审美范畴。李教授否定了传统意义上大而化之的微电影三大特征。他通过播放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微电影,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微电影的特征不一定是“来源草根化”、“主题通俗化”和“叙事碎片化”的。紧接着,李教授提出传统电影与微电影的主要区别在于“审美把握”的认知方式、“审美创造”的生产方式和传播与观看的方式,他认为微电影是一种成长中的视频表达艺术。随后,李教授生动幽默地讲述了自己担任国际微电影大赛评委的经历,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结果,对学者王一川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提出了微电影的审美特征——“微、反、巧、活、藏”。李教授指出,如今的微电影在创作、制作、播出和活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微电影应该坚持创意内容先行、渗透生活底色和注重价值提炼。李教授还通过诸多优质微电影影片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并把微电影上升到国家文化的高格局来定位。他认为微电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完全可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构建话语体系”中作出更大的贡献。由此,李教授寄予同学们殷切的希望,鼓励更多同学去创造具有价值内涵、具有艺术审美特征的优质微电影。

讲座结束后,掌声雷动。面对同学们的积极提问,李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引导和解答。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在理论上对微电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