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号下午,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读书会在25号楼1519会议室举行,参加者有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改玲,以及二十多位老师和学生。本期的主读人是传播系老师---董书华。
读书会开始前,陈改玲书记满怀期待地说:“读书会不仅是一个交流平台,更是一种特别温暖的存在。世界在快速发展,中国也迈着向前的步伐,但很多时候,我们心灵和头脑赶不上外部世界的发展。读书会的意义就是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不仅看到社会的问题,也关注新的理论、方法和观念。读书会以后要常态化,定期开展,扩大老师和学生的读书范围。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读书,在书里认识与理解中国,担当起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读书会上,董书华老师介绍了本期读书会分享的书目——《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这是美国汉学家林郁沁的一本著作,内容博大而悠远:从民国时期著名的施剑翘刺杀孙传芳案来透视30年代中国的大众化报刊、政府、法院、各个地方社团、左翼作家等多种力量之间的纠缠与协商。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公众领域。和西方不同,中国虽然不存在一个理性的公众群体,但是存在一个因为被感情号召而聚集起来的公众,在一次又一次次的社会事件面前,他们因为报刊的询唤聚集起来,所不同的是,他们是因为“情”聚集起来,但在事件解决之后,旋即又散去,这点和西方实体的公众存在不同。施剑翘案中的报刊很好地动员了公众的感情,将一个杀人凶手塑造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为父报仇的“烈女”和“孝女”。公众被她的故事感动,向国民政府申请释放了她,公众舆论中的情感动员直到今天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董书华老师重点分析了施剑翘将复仇合法化、正义化的过程和原因,最后指出该著作中所描述的媒体生态与集体情感的塑造可与当下中国社会相对照。
本期读书会除了主读,还有师生之间的探讨,大家在聆听与讨论中对中国的情感公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