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尚•新丝路•新学说”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社科发展服务中心日期:2021-05-28浏览:

5月22日,时尚•新丝路•新学说”2021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理工大学主办,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办。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黄健全副局长,浙江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处涂尚建调研员,临平新城管委会产业服务处潘小敏处长,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总经理助理吴迪先生,常沙娜设计奖主委会纪华磊主任与活动总策划黄炫梓女士,杭州美标服装有限公司林声伟总经理,威海纺织集团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傅刚总经理等领导、企业代表受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受邀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美术学院宋建明教授、郑巨欣教授,浙江大学王小松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卫军英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高颖教授和浙江理工大学邹奉元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浙江理工大学许慧霞副校长,艺术与设计学院朱旭光院长,丝绸博物馆葛建纲馆长,丝绸杂志社李启正社长,科学技术研究院王晓蓬副院长、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汪颖教授以及部分基地研究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加林教授主持。

许慧霞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在时尚产业领域的特色优势。她指出,本次学术会议集聚丝绸、时尚、文化等领域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大家齐聚杭州艺尚小镇,共同探讨优秀丝绸传统继承和时尚现代建构的理论学术研究。这是打造丝绸与时尚“重要窗口”的积极行动。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进,打造丝绸与时尚新高地。

会上,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十九世纪欧美时尚体系研究》《身体美学视野下的丝绸旗袍研究》《时尚设计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三项项目进行了项目研究中期汇报,汇报人分别从国际视野、身体美学、知识产权等角度探讨丝绸时尚文化研究。

《十九世纪欧美时尚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刘丽娴副教授介绍了课题组以时尚典型个案为点,以时尚发展脉络为线,以区域时尚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为面,以纵横时空维度的时尚研究为体的研究。刘丽娴根据西方时尚区域文化特征,分别对“宫廷文化与高级定制”为特征的法国时尚文化、“文艺复兴和高级成衣”为特征的意大利时尚文化、“流行文化与大众市场”为特征的美国时尚文化、“贵族文化与创意产业”为特征的英国时尚文化进行了介绍,梳理了时尚文化、时尚体系、时尚产业的逻辑事理关系。

《身体美学视野下的丝绸旗袍研究》项目负责人陈芸副教授从“身体美学”的视角研究时尚文化中的织锦旗袍及其身体审美问题,以现代丝绸旗袍为研究对象,在国际时尚文化语境下思考现代丝绸旗袍的创新路径,探讨丝绸与时尚、时尚与身体、身体与审美、审美与人生等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当代美学问题。通过分析身体化的旗袍之动态展演,思考身体化的时尚与时尚化的身体之辩证关系,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织锦旗袍及其身体审美问题作为重要的时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时尚设计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项目负责人倪龙燕副教授对比了欧洲与美国对时尚设计的强弱知识产权的立法模式,阐述了立法背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发展的价值理念。结合我国现行时尚产业的品牌特征及互联网+的新模式,论证在我国采用强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可行性。课题研究结合我国现有的著作权法专利、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及要求,分析了现有立法对于时尚产权保护存在的空白,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取证困难与赔偿数额较少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议。

宋建明、吴迪、郑巨欣、王小松、卫军英、邹奉元、朱旭光、葛建纲等专家进行了点评。

在学术分享环节,黄炫梓女士带大家回顾了“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与第一代设计家常沙娜守护敦煌文脉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常沙娜设计奖承办的展览的内容。

周赳教授分享了最近的研究成果《丝绸产业传承与发展的“桑果”理论构建探索》,就丝绸产业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特点,从经度、维度、中心构建出发创建了“桑果”理论模型。

涂尚建调研员讲话。他认为课题研究既有国际视野的宽度,也关注了服装和人的美学关系。同时在时尚知识产权、丝绸产业传承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从科联科研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下午,部分与会人员一行参观了艺尚小镇和李加林教授工作室。

本次学术研讨会发挥了浙江丝绸与时尚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一贯特色,从服装史论、艺术学理论、知识产权保护、丝绸产业、美学等不同角度切入到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去,从历史观照现代,以理论结合实际,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深耕时尚文化理论体系,为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时尚文化理念体系而努力。